招聘资讯

职场“35岁危机”, 怎么早作打算

2019-12-01


打开招聘网站:至少七成以上岗位要求应聘者“35岁以下”。官定的青年年龄段是14-35岁,35岁恰恰是上限。它就像一道天堑,横亘在职场人士的而立之后、不惑之前。难免困惑:为什么不是30岁不是40岁,而是35岁?


硕士二十五六岁毕业,工作四五年后30岁,正是能力、经验值的快速上升期,所以不在此处设卡。40岁又太晚了,在一二线城市,人们30岁出头结婚,婚后一两年生育,35岁左右进入焦头烂额的三心二意期。父母年过花甲,身体老化、疾病多发,若抱病卧床,子女受累,心力交瘁。


方方面面,35岁确是个合乎一般规律的拐点,从那以后,体力开始走下坡,上有老下有小,柴米油盐酱醋茶诸事缠身,精力被四处分散,难以再像初出茅庐时那样聚焦工作。时间投入和专注度双降——这是扣分项。


必有人反驳:35岁以后,人脉丰富、经验成熟,这些加分项足以抵消扣分项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职业性质不同,此消彼长的态势迥异。


有些职业的确倚赖经验,比如医生,越老越吃香。但在一些主要服务年轻人的行业,经验反而可能是负资产。马化腾曾自我批判:“可能你什么都没错,就是太老了。”二次元、三次元……70后80后知道怎么回事怎么玩吗?


有些职业高度依赖人脉,比如销售。但多数情况下,平台决定人情,人走茶凉。一家企业若靠老员工的人脉存活,实已危机四伏、死期不远。老员工居功自傲、坐地起价,甚或随时走人、自立门户,为何还要忠心耿耿地给老板打工?职场是个名利场,绝少有痴情真爱。


对企业而言,人心思变、不得不防,梯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,中青少合理搭配,确保关键岗位有B角,把个人的经验、人脉转化为组织的资产,A角离开后B角及时顶上、无缝对接。


代际配比意味着总有一部分中青年要适时出局,给下一梯队腾出位子,否则团队必然老化。目前国内几家互联网公司都在推行干部年轻化,只见新人笑,不见旧人哭。某龙头大企业集中清理了一批35岁+的平庸员工。有人批评其卸磨杀驴,也有人冷酷反驳:35岁+了依旧平庸,混日子的概率不低,磨可能并不由这些“驴”拉动。


即便计算发现,某位35岁+员工的加分值>扣分值,老板也要精明计算性价比。35岁+者,薪资基数高,期望值更高,管理学研究早已表明,“老江湖”难以得到高效激励。


这并不难理解:同样1000元的涨薪额度,若给到月薪2万的35岁+者,他基本无感,甚至认为理所应当。但若给到月薪5000元的新人,他将受宠若惊、加倍努力。35岁+者情绪阈值太高了,皮笑肉不笑,内心已无波澜,不说潜力殆尽,至少活力难被调动。


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,始终存在利益博弈。理想状态下,双方如鱼得水、相互成就、共同成长,员工贡献才智,为平台创造利润,并分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。久而久之,公司稳步发展,员工个人增值。


但在组织上规模以后,考核精准度下降,“南郭先生”滋生,情况变得复杂。按理说,员工对企业心怀感恩,总归没错吧?华为任正非却洞若观火,他曾语出惊人:“如果员工感谢华为,一定是我给他多了。”


言下之意:员工若发挥了应有价值,高薪是他应得的,何必谢天谢地谢老板?一味感恩,潜意识里可能暗藏占到便宜的窃喜——企业“给多了”,我“赚到了”。


企业上规模以后,大概率会带来体制化,经理人道德风险剧增,股东和管理层利益不一致,催生“好人文化”,给“老油条”提供舒适乐土。我们平时说的“稳定”,通常指的就是这类体制化企业的岗位。


团队的直接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,不是股东,招人不掏他的腰包,开人也没额外奖励,看到老员工“摸鱼”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顶多不重用提拔,大家一团和气,何必撕破脸不欢而散?在这类企业,通常不存在“35岁危机”,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,至少不会丢饭碗。


一些企业发现问题、对症下药,推出“包干制”。给经理人一个固定的薪资包,招多少人、定多少薪,上级一概不管,团队自行决定,只需确保完成既定任务。薪资预算如有结余,管理团队有奖。这种制度安排下,经理人就得好好掂量掂量用人的性价比问题了。


人在职场,无外乎被人管理,或管理别人。在营营算计间,35岁+者该如何自处?一部分人想通了:只有做自己的主人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年龄焦虑。管理别人,听起来挺美,同时意味着承担社会责任。每天一睁开眼,就已欠下房租钱、水电费、工钱……这种日子并非每个人都敢过、能过。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岁,有多少人当老板当成了“负翁”?这几天,又有几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明星企业家锒铛入狱,大家都看到新闻了吧。


城市通